荷兰在台湾只有2000多军队,为什么郑成功打了一年才取得胜利?
1661年,郑成功击败了荷兰,收复了台湾,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当时,郑成功不仅仅要和世界海洋霸主的荷兰斗争,还要应对清朝在后方的进攻。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郑成功还要和台海多变的天气以及粮草的匮乏斗争,最终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胜利。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岛的过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本文细细道来。
一,难以横渡的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宽度在13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如果是顺风顺水,就是一苇可航了。然而,台湾海峡的气候却比较复杂。台湾海峡呈现出两头宽,中间窄的情况,使得这里的季风速度远远高过南海和东海的风速。夏季,这里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使得横渡海峡非常困难。
台湾冬季的洋流
因此,古代的航海者大多数都要先航行到澎湖列岛,等气候适合渡海再出发。澎湖列岛到台湾岛之间的海底地形非常复杂,这里的洋流流速很快。在洋流和季风的高速流动下,这一带非常容易发生翻船事件,因此人们将这里称为“黑水沟”。
直到清朝时期,人们都将渡过台海形容为“六死三留一回头”。可见,福建航行到台湾岛是非常困难的。对比之下,如果在冬季从长江口一带南下航行到台湾岛就是顺风的,虽然路程长,但是更加安全快捷。东吴的船队就是走这条路线发现台湾岛的。
东吴到夷洲的航线
1661年二月,郑成功东征工作准备完成,他将大部分兵力留在铜山、厦门等地防御清军偷袭,另外派遣精锐的水师组成东征舰队,准备登陆台湾。东征舰队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有120艘战舰、2.5万人,由郑成功亲自带领;第二梯队有战舰20艘,部队6000人,由黄安指挥。
1661年三月初十,郑成功的军队正式从金门出发。二十四日,舰队到达了澎湖列岛。天气也成为了郑军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在郑军舰队离开澎湖后,黑水沟突然刮起暴风,舰队只好返回澎湖。当时大风连日不止,大军粮草所剩不多,况且再等的话就会错过最佳的进攻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郑成功当机立断,下令舰队冒着风雨强渡海峡。
三月三十日晚上,郑军开始强渡海峡,到四月初一早上成功到达了鹿耳门港外。而气候,仅仅是郑军出发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罢了。
二,巧妙突破荷兰在要塞的防御
郑成功的对手是荷兰,当时是世界殖民霸主,号称“世界马车夫”。诚然,荷兰在台湾岛的军队并不多,但是荷兰在台湾修建的堡垒却非常难以攻陷。
台南地区是台湾最平坦的地区,这里也是从大陆到台湾的最佳登陆点。此地的海陆形势非常奇妙:整个港口分为内港和外港,中间有大员岛、北线尾岛等隔开。要登陆的船只要进入内港只有两条航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南航道,这里口宽水深,船易驶入;另外一条是北航道,这里水浅道窄,只能通行小舟,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
台江内外的情况
荷兰人见这里地势险要,就在港湾建造两座城堡,分别是其中城堡主要有两座,一座是大本营热兰遮城(台湾城),一座是普罗文蒂亚城(赤嵌城),两座城堡就是荷兰殖民台湾的据点,想要驱逐荷兰,就必须要拿下两城。
热兰遮城历时10年修建完成,位于南航道的必经之地。热兰遮城分为上、下两城,上城又有上下两层,上层最中间是一座四方形的三层建筑,其高度达到了10米。城墙的四周各有一座棱堡,每座棱堡有12门加农炮。在山脚下层又建造了四座半圆堡和两座棱堡,每座半圆堡有3门加农炮,两座棱堡各配置4门加农炮。此外,在城南南方制高点上还有一个碉堡炮台,配置了12座加农炮。在热兰遮最外围又布置了一层木栅栏,挖掘了壕沟。
热兰遮城模型
当时荷兰的火炮技术全球领先,就是明朝的火炮也是仿照荷兰大炮制作,因此在威力上差距还是很大。即使郑军配备了几十门大炮,但是郑军依然无法从南航道通过,因为这里的防御力量实在太强了。
无法从南航道通过,郑军就只能选择从北航道通过。北航道必经鹿耳门,荷兰原本在此修建了热堡,但是于1656年被台风摧毁。荷兰人认为此地水浅,难以通过大船,因此没有继续修复碉堡。因此,郑军就只能选择北航道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何廷斌。他原本是郑芝龙的部下,郑芝龙撤离后,他留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翻译官。1657年,他秘密会晤了郑成功,将荷兰人的情况告知了郑成功。1659年,何廷斌又将荷兰在台湾的军事部署地图交给了郑成功,并帮助郑成功制度了渡海的计划。
按照何廷斌的计划,郑军的舰队必须在每月上旬涨潮的时候通过鹿耳门,不然就只能等下个月了。四月初一,郑成功强渡黑水沟,到达了鹿耳门外港,刚好赶上了涨潮的时间。随后,郑军趁着涨潮通过了鹿耳门,在台湾实现了登陆 。
三,长达九个月的围攻,和饥荒作斗争
郑成功的军队在港口登陆后,荷兰人顿时束手无策。很快,郑成功下令大军将热兰遮城和赤嵌城包围。当时,热兰遮城有守军1000多名,赤嵌城有400名。在开战之前,荷兰驻台长官揆一加强各城堡的防御,准备了充足的物资,能够保证热兰遮城的物资可以用8个月以上。
当赤嵌城被包围后,揆一派遣450人以及四艘战舰,兵分三路救援赤嵌城。四月初三,郑军击败了两路荷军。在海上,郑成功以60艘战舰围攻荷兰战舰,最终荷兰的军舰被击沉一艘,重创两艘,还有一艘直接逃到了雅加达。四月初四,赤嵌城水源断绝,选择了投降。
然而热兰遮城却异常坚固,荷兰人凭借高墙和大炮,坚守待援。当时,郑军的重型火炮还在金门,郑成功却想趁胜拿下热兰遮。郑军先用火炮对城墙发动炮击,但是这些炮弹都是实心炮弹,无法对坚固的城墙造成结构性破坏。而荷兰的大炮陆续还击,郑军死伤惨重,被迫撤退。此后,郑成功选择围而不攻的战术。
郑成功留下2000到3000的部队围城,其他部队则占领了台湾其他地区。5月,郑成功将台湾划分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让军队进行屯田,随后又将厦门,金门的一万人移民到此。由于粮食的出产还需要时日,郑军只能和饥饿做斗争。在南路屯田的6000士兵,因为粮食不足而陆续裁员,最终只剩下了2000人。
郑军在台湾岛圈地屯田,也引起了土著居民的不满,双方爆发了冲突。一次,大肚番夜袭郑军,杀死杨高,随后郑成功让郑军征讨,依然遭到了失败。大肚番还想勾结荷兰对付郑军,最终郑成功让黄安、陈瑞等出兵征讨,黄安设伏诱战,斩杀大肚番酋长阿德狗。经过几个月的屯田,粮食危机逐渐得到了解决,郑军终于坚持了下来。
五月二十八日,荷属东印度向台湾增援10艘军舰,并运载了700名士兵。经过38天的航行,舰队于七月十八到达台南。当时郑军分散屯田,荷兰舰队的到来让郑军陷入了恐慌。还好,一场台风吹散了荷兰舰队,一艘军舰在触礁沉没,其士兵被郑军俘虏,郑军士气大涨。
润七月二十一日,荷兰的7艘军舰,15艘小艇兵分两路,对郑军舰队发动了进攻。荷兰舰队进入港口才发现水浅,巨大的战舰行动不便。加洋流的影响,荷兰战船挤成一团,难以移动。郑军则调转大炮猛攻荷兰船只,荷兰两艘军舰被击沉,3艘小艇被俘虏,损失了128名士兵,其他舰艇狼狈逃回雅加达。
热兰遮城的荷兰军被围困数月,粮食缺乏,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十月,揆一派遣使者到福建,联系清军夹击郑军。然而清军却要求荷兰先攻打厦门,再谈攻打台湾的事情。揆一无可奈何,派出三艘战舰、两只小艇去攻打厦门。没想到,这支舰队在中途直接就掉头逃往了雅加达。
揆一雕像
郑成功知道这件事情后,害怕清军和荷兰联合进攻自己,于是决定提前攻城。1662年初,郑成功从大陆运来43门重型火炮,对热兰遮城发起了总攻。经过两小时的战斗,郑军占领了制高点。随后,郑军在将火炮安置在制高点进攻热兰遮城。不久,热兰遮城的三面城墙被摧毁,其粮仓也被摧毁。最终,揆一选择投降。
台南城被郑军围困了将近九个月,荷兰军队死伤1600人。当然,郑军也损失了9000多人,伤亡非常惨重。经过六天的谈判,揆一签字投降,随后带领900名荷兰士兵撤出了台湾岛。
综上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是相当不易的。他不仅要和世界海洋霸主荷兰较量,还有和冉冉升起的清朝斗争。既要克服渡海的种种困难,还要战胜登岛后的粮食危机。还好的是,清朝的顺治皇帝于1661年去世,辅政的四位大臣将重心转向了经济恢复,对郑军也采取招抚为主,免去了郑成功的后顾之忧,使得郑成功能够全力收复台湾。
荷兰驻台机构“更名”绿营欢呼?专家:警惕“小动作”背后的政治算计
据台湾媒体报道,荷兰驻台代表机构“荷兰贸易暨投资办事处”日前更名为“荷兰在台办事处”。消息一出,绿营上下一片欢腾,声称“此举反映双方关系大突破”,台外事部门主管吴钊燮则称许为“‘台荷关系’的正面进展”。
不过眼尖的台湾媒体却发现,这所谓的“更名”,其中另有玄机。
(照片来源:“荷兰在台办事处”粉专)
27日晚间,荷兰驻台机构更换了其脸书封面照片,图中用中文写有“荷兰在台办事处”,相对应的英文(“Netherlands Office Taipei”)名称中,“台”却用的是“台北”,形同荷兰只认同“中华台北”,并非民进党心心念念的“台湾”。
台湾“中时电子报”对此发文指出,乍听“荷兰在台办事处”,不少人还以为这个“台”是指“台湾”,结果一看英文名称,才恍然大悟,原来此“台”非称“台湾”,而是指“台北”。文章指出,此举实在有点“投机取巧”,也算让台湾人见识到,原来“台北”也可以简称“台”。
文章进一步点出,根据台外事部门网站的资料显示,荷兰并非第一个把“驻台北”机构翻译成“在台”的国家,之前法国、德国都这么做,荷兰不过是如法炮制而已。而有台湾网友则对此表示,“荷兰人也学会民进党当局的投机取巧了,不知道又要卖给台湾什么破玩意”。“民进党当局没有能力搞民生,只能搞些小动作,真是可悲”。还有网民则调侃,“柯文哲露脸了,‘台北超越台湾’”。
对于荷兰驻台机构更名一事,中国驻荷兰大使馆28日回应指出,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对此表示严重关切,立即与荷兰外交部联系,要求荷方做出澄清,并向对方提出严正交涉。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强调,台湾问题涉及中方核心利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中荷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方敦促荷方切实恪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诺,妥善处理涉台问题,以实际行动维护中荷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海峡新干线》特约时事评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谢楠表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荷兰曾向台湾出售潜艇并重创中荷关系;在去年10月,荷兰的众议院也通过议案,要求荷兰政府“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及其事务”。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在中国与欧美各国关系复杂微妙的情况下,荷兰此举不排除试图在台湾问题上制造争议和麻烦,来换取未来的某些筹码。这一次的“改名”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但是我们必须警惕这一类小动作背后所涉及的政治算计,以及国际保守反华势力与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联动。如果未来这种内外联动增多,将给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增加更多的风险,对此我们应该要做好各类预案,实时地予以反制。
香港中评社也指出,近年已有英国、澳洲和日本等国相继将驻台机构改名,荷兰虽不是第一个将驻台机构改名的国家,但因有历史“前科”,容易勾起中国人的新仇旧恨。中方已向荷方提出严正交涉,显示事态严重,荷方必须做出澄清,否则大陆有实力从外交、贸易等方面进行反制,这是各方都能想到的、也很可能会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