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短视频:北京现代球队 北京工体:从传统到现代,打造国际一流足球场,见证世界顶级赛事

小编 46 0

北京工体:从传统到现代,打造国际一流足球场,见证世界顶级赛事

流畅的配合、精彩的进球、热情的球迷……6月15日晚,“金球奖”梅西率领世界冠军阿根廷足球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迎战澳大利亚队。这是工人体育场改建为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后承办的首场高水平国际赛事。全球球迷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座历史悠久的球场上,工人体育场又一次迎来了高光时刻。

全球顶尖的草皮系统、国际主流的看台设计、世界一流的视听设施、世界杯级别的大屏幕呈现……以“传统面貌、现代场馆”重新修复的北京工人体育场,让每一位来到现场的球迷惊叹不已。

从服务国家外交的中苏匈足球友谊赛,到职业化初期的“不败工人体育场”,再到新世纪的亚洲杯决赛;从第一至第四届全运会,到“实力展示”的北京亚运会,再到“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服役”60余年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承载了无数精彩的比赛瞬间,记录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崛起,见证了新中国发展的巨变,汇聚了一代又一代“工体人”的不懈奋斗与时代记忆。通过这些“工体人”,我们穿越时空,回首往事,聆听生生不息的时代声音,感受这座民族体育殿堂的独特魅力。

抖音短视频:北京现代球队 北京工体:从传统到现代,打造国际一流足球场,见证世界顶级赛事

芦苇荡上的奇迹

6月15日晚8点,在距离工人体育场3公里的一栋居民楼内,86岁的北京城建集团第五建筑公司原总经理陆怀生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观看着阿根廷队与澳大利亚队比赛的现场直播。

看台上彩旗飘扬,观众欢呼声如雷,他的思绪回到了60多年前。“每次看到工人体育场,我就会想起那段充满激情的奋斗岁月。”卢怀生感慨地说。

1958年,21岁的卢怀生和北京建工集团数百名工友,来到北京东郊现东二环与东三环之间的一个芦苇坑,他们的使命是修建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

当时,北京“四九城”外,是郊区。“工人体育场所在的地方,南边是芦苇塘,北边是荒地,附近没有高楼大厦,只有农民种的庄稼。”卢怀生回忆道。

1958年9月5日,北京工人体育场被定为首都工人阶级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工程。金秋时节,天气已转冷,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让这片35公顷的土地瞬间热起来。

“修建体育场就像在炉子上做‘大锅’,先从地面挖出一个大坑,再把‘锅’撑起来。”卢怀生说,当时要拆除的土方量巨大,但没有卡车,三轮车也很少,全靠人扛着。“工地上几千人,每个人有两个筐子,扛了一整天。”

工程进展迅速,问题也接踵而至。只有一台塔吊,2吨重的钢梁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吊起?工人如何上高处浇筑混凝土?陆怀胜和工友们一边运土,一边和技术人员商量解决办法。

“没有吊车,我们自己造!”老一辈的建设者们绑上杉木杆,立起塔架,用绞车做成“土吊”,用木桁架支撑模板,建起距地面21.5米、长800米的椭圆形挑檐,这些建筑创新在当时的中国尚属首例。

“最艰难的就是冬季施工,那时候北京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立杆架的时候手都冻麻了,一个点要反复绑好几遍。”卢怀生说,“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个累,大家都咬着牙坚持下来。为了保证工期,大家三班倒,不管天气多冷,杆架上总有人。”熬过了最艰难的三个月,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刚来北京的时候,大多建的是平房,最高的也就三层,当时根本无法想象,我们能参与建设这么大的体育场。”今年97岁的原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卢关福是工人体育场建设的另一位见证者。

1951年,卢关福响应“建设新中国”的号召,从江苏老家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建工集团前身——公营永茂建筑公司的一名建筑工人。在随后的7年里,他成长为公司的骨干,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体建设期间,他负责水、电、油、气管线的装配和协调工作。

机械设备紧缺,人才更紧缺。作为技术经理,卢关福吃住都在工地上,回家只需5分钟的车程,但几个月都难以回去。“最紧张的时候,我们连续48小时不睡觉,饭菜也索然无味,满脑子想的就是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工人体育场建成,献给新中国一份礼物。”

1959年8月31日,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北京工人体育场顺利竣工,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馆。这一奋斗也成为新中国建筑史上著名的“鲁伟坑奇迹”。

同年10月13日,第一届全运会在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共有29个代表团、10658名运动员参赛,产生金牌384枚,664名运动员844次打破106项个人全国纪录。

随着“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民体质”的口号响彻工人体育场,新中国体育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此后,工人体育场相继承办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运会开幕式,成为备受瞩目的国家体育馆。

原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康林曾这样总结:当时,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被排除在奥运会之外,中国人民要向世界证明,我们有能力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工人体育场早已超越了体育场馆的范畴,它代表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随着全运会的举办,工人体育场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不少国际高水平球队前来比赛。1959年10月,中苏匈足球对抗赛在工人体育场举行,中国足球队0:1负于苏联队,与匈牙利队1:1战平,这是新中国首次举办高水平的国际足球比赛。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许多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体育交流成为增进友谊的重要途径。仅1973年,工人体育场就承办了足球、篮球、乒乓球、体操、相扑等多项赛事,接待了巴基斯坦、墨西哥、日本、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成为中国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这期间,卢怀生、卢关福先后参与和主持建设了农业展览馆、北京饭店、昆仑饭店等北京多个标志性建筑,为首都勾勒出更加完整的城市肌理。闲暇之余,他们也会回到工人体育场看比赛,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回忆当年的奋斗历程。

“后来我们国家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快,现在很多地方我都认不出来,但工人体育场我还是能一眼认出。”卢关福说,“因为这次整修重建,工人体育场的面貌保持原样,让我感受到一种传承,体现了工人体育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也让更多人记住了工人体育场的历史,记住了我们建设新中国时的那段热血岁月。”

汗水与泪水铸就经典

1981年10月18日,第十二届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在工人体育场迎战当时的亚洲冠军科威特队。凭借容志星、顾光明、沈祥福的进球以及李福生的神奇点球扑救,中国队以3:0战胜对手。虽然中国队在随后的附加赛中以1:2落败,未能进入决赛圈,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开始从工人体育场响起。这不仅是中国球迷的呐喊,更是改革开放时代人民的心声。

198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赵曙来到工人体育场工作。那一年,刚刚迈出改革开放第一步的中国申请举办第11届亚运会,并于次年获得亚运会主办权。这是中国首次承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北京工人体育场承担了亚运会开闭幕式和主会场的承办责任。

“得知亚运会就在我家附近举办,我特别开心。”当时在工人体育场餐厅工作的赵舒说,她主要为在那里训练的运动员和教练提供餐饮服务。业余时间,赵舒和同事们还主动自学英语,以便更好地为亚运会的外宾服务。

时光荏苒,1990年夏,融入长城元素的亚运会会徽和可爱的熊猫吉祥物盼盼,让北京城变得明亮而热闹,修缮升级后的工人体育场熠熠生辉,全国人民热切期盼亚运会的到来。

“这是我们第一次承办高水平的国际赛事,要‘摸着石头过河’。”赵舒回忆道。为此,那年7月,她把刚出生的婴儿交给父母照顾,全身心投入亚运会备战的冲刺阶段。

当时,工人体育场餐厅要为参加开幕式彩排的工作人员提供三餐。“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从早上六点半忙到晚上十一点,生完孩子后,又没有特别节食,瘦了十几斤。我心疼孩子,不到两个月就断奶了。”赵舒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眼里就噙满了泪水。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北京亚运会筹办资金缺口约6亿元。面对困难,全国人民全力支持:“人人都是东道主!”“亚运为国争光,我为亚运添光!”最终,北京亚组委筹款部共收到近2亿捐款,其中捐款总额达到2.7亿元。

赵舒回忆说,为了收集开幕式纪念品,全国各地向工人体育场捐赠了十多万件各类物品。“广东产的雨衣、浙江产的扇子、山东产的零食……我们四五百人就整理出来了。因为种类和数量太多,我们不得不先把所有物品堆放在体育场外的空地上,然后再组合成大约5万个礼品袋。”

与此同时,在体育场主席台对面的看台上,初二学生党玉政和一万多名北京中学生志愿者正在进行着另一项特殊的筹备工作。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本宽约1.5米、高约1米的素描本,配合会场内的开幕式表演。”党宇回忆道,“当时还没有先进的大面积电子屏幕,每个同学就是一个‘像素’。经过反复练习,最终呈现了40多幅色彩斑斓的背景画。”

那个暑假,党宇基本上是在学校和体育场的看台上度过的。他和同学们顶着烈日,大汗淋漓,无数次翻看面前的素描本。“虽然很累,皮肤晒得很黑,但一想到能参加亚运会开幕式,就觉得很自豪,很有力量。”

1990年9月22日,万众瞩目的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举行,共有来自亚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6578个体育代表团齐聚一堂,创造了当时亚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盛会。

当跳伞员们举着五色环旗和亚奥理事会会旗从天而降时,赛场顿时沸腾起来。“我们是亚洲,高山是骄傲的头颅;我们是亚洲,江河是热血……”刘欢、韦唯演唱的《亚洲骄傲》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当时,赵舒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体育场里的每一声欢呼、每一段旋律。由于工作安排,她只能坚守在餐厅的岗位上,无法亲眼见证这一盛况。“虽然离得这么近,但看不到,有点可惜,就一边听,一边在脑海里回忆着之前彩排时的场景。这也是一种特别的‘观看’方式。”赵舒说。

坐在看台上的党宇也感到“遗憾”。虽然他能透过画册上的小孔看到场馆内的场景,但他却目不转睛地看着对面看台上的指挥。“之前练习过千百遍,但真正来到开幕式现场,还是很紧张,盯着指挥的旗子信号看了好几个小时,一刻也不敢分心。”

他们的“遗憾”与努力,创造了中国体育史上的经典一幕,也让最后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场的运动员孟强华感到震惊。

“我一踏入赛场,就听到了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孟强华说,“全国人民对运动员和体育运动的认可,让我更加有信心站在国际舞台上。”

1977年,11岁的孟强华第一次在工人体育场打网球。他良好的球感和节奏感引起了教练的注意。随后的几年里,他在国内比赛中逐渐崭露头角,1986年入选国家队,并于1988年开始备战北京亚运会。

当时,网球对于中国公众来说还是一项非常陌生的运动,即使是国家队的运动员训练条件也非常有限。

“当时国内专业网球拍线很少,我们只好用鱼线代替,训练时只能穿乒乓球鞋、羽毛球鞋,两三天就磨坏了。”孟强华说,虽然条件简陋,但他真没觉得辛苦。训练期间,他每天八小时、一周七天,努力提升体能和技术。“如果有机会在家门口打球,我一定要在亚运会上打好球,为国争光!”

亚运会上,孟强华和队友们奋力拼搏、表现出色,夺得了男团、男单、男双冠军,还在混双项目中夺得亚军。“当我站在领奖台上,国歌响起的时候,我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值得了,我想这就是梦想成真的感觉。”孟强华说。

本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63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27个比赛项目和两个表演项目,共获得183枚金牌、107枚银牌、51枚铜牌,第三次位居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位。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体育大家庭的步伐,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面貌。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满怀激情,拼搏向上。”孟强华如今已是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致力于推动更多体育运动的发展。“亚运会的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每当我遇到艰难的比赛、职业生涯的低谷、人生的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都能激励我站起来,面对挑战,重返巅峰,这让我受益终生。”

在工人体育场种下的志愿服务“种子”在党宇心里生根发芽。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骨科医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是北京交通大学体育馆医疗保障组组长;​​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成为国家雪车中心冬奥医疗队副医疗官,每次都是他主动报名。

“三项体育赛事见证了我从一名初中生到主治医生再到主任医师的成长,也见证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党宇说。

传承创新再领风骚

2023年4月15日,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足球占领了。晚上7点15分,中超联赛新赛季开幕式在新工人体育场举行,中国足球职业化见证者、功勋教练金志洋和2022年中国金球奖得主张玉宁共同推着标志车,划过新球场,写着“共创新未来”的巨幅TIFO缓缓展开……经过两年多的修缮重建,这座承载着诸多辉煌的球场在4.6万名观众的欢呼声和屏幕前亿万球迷的注视中宣布回归。

回顾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工人体育场承办了多场世界级球队在中国的商业比赛,创造了不少经典场面。1994年5月,中国队在这里4:2战胜了意甲劲旅桑普多利亚。这场胜利给刚刚无缘世界杯的中国足球打了一针肾上腺素。同年6月,北京国安在主场2:1战胜了刚刚夺得欧洲冠军联赛冠军的劲旅AC米兰,随后又连续战胜阿森纳、弗拉门戈。一时间,工人体育场成为中国足球的福地,“工人体育场不败战绩”成为当时的传奇,让亿万年轻人有了“爱上足球”的理由。

二十多年后,经历了反腐风暴的中国足球,再次迎来了新赛季的起点。“工人体育场、足球、事业、生活,一切都以最好的方式回到了我们身边。”在北京国安球迷组织“心力量”负责人段辉看来,新工人体育场的惊艳亮相,是一代又一代球迷对这座体育场的深厚感情的结晶。

2022年8月,工人体育场改造重建项目建设方邀请相关部门和几位球迷开了个小型座谈会。“大家的建议特别一致,就是希望体育场能传承工人体育场的历史,凸显北京的特色。”段晖说。

北看台被改造成“铁杆球迷看台”,座椅被刷成槐绿色……各方都仔细讨论每一个意见和细节,只为让新工人体育场既有“北京风格”,又有“国际风格”。

“走进新工人体育场,我们有种强烈的‘回家’感觉。传统的外观留住了城市的记忆,现代化的场馆则带来无尽的惊喜。”段晖说,这座功勋球场,和它所在的古都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之下,蕴藏着崭新而充满活力的内核。

“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北京建工集团新工人体育场项目总工程师王猛感慨道,“两年多来,我们每天都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挑战自己的极限!”

60多年后的今天,工体一带已成为北京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在夜间仅有6个半小时运输时间的情况下,三个月内完成180万立方米土方的清除,挑战极大。“现场上百辆运输车辆不断,每辆车每晚至少往返三次。最终,护土降土工程提前28天完工。”王猛说。

建设中大量应用了新技术。新工人体育场的清水混凝土外墙是最大亮点之一,彰显“睡莲出清水,自然而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典雅气质。“作为国内最大的单体清水混凝土建筑,工人体育场外立面的展开面积相当于21个标准足球场,制作非常复杂。”王猛说,为了呈现出光滑如丝的“清水”效果,模板加工需要极其精细。技术团队以数控机床为基础,研发了6台模板加工设备,只要将参数输入程序,就能进行最大误差值小于1毫米的精准切割,比传统工艺效率提高10倍以上。

1250吨级履带车、低温焊接技术、机器人施工……“回想起老工人体育场建设时,2吨重的钢梁都很难吊起,我们非常庆幸有今天的技术条件。”王猛说。

60多年过去了,新工人体育场的建设者们依然以前辈们的精神为指引和激励,攻坚克难。“体育场外,男女工人雕塑庄严站立,迎接宾客,凝结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体育场内,现代化体育场的氛围扑面而来,‘碗型’看台结构视野极佳。国际一流的草皮系统、先进的声光设备,营造出浓厚的体育场氛围。”王蒙一一列举,“工人体育场的改造重建,是我们年轻一代和老一代建设者六十年奔跑的接力赛。”

“现在开始第九套广播体操……”今年4月,由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体育局联合主办的“奋进新时代、奋斗创未来”——2023年北京职工千人工间体操示范活动在新工人体育场举行。1500名职工代表精神抖擞地表演了第九套广播体操。这也是工人体育场改建完成后举办的首场职工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

“工人体育场的改建,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专业体育赛事,更是回归服务群众体育的初心。”北京市工人体育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孙立东说,近年来,工人体育场中心不断为基层工人体育“充电”,在为基层工会提供体育赛事策划、体育培训等服务的同时,还利用工人体育场的设施和资源,承办了一系列基层工会体育活动,目前已服务首都30多万职工。

除了硬件功能升级,新工体也在服务理念、软件支撑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孙立东表示,工体中心将重点培育发展职工体育健康管理业务,围绕“体能提升”和“运动疲劳”等设计服务内容,在全市推广职工科学运动健身方式,提升职工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与素质,预计每年服务职工10万余人次。

如今,新工人体育场正被赋予新的活力和使命。作为国内首座、北京首座达到国际顶级标准的专业足球场,新工人体育场为北京未来承办国际赛事提供了硬件储备。同时,这座曾掀起全民体育热潮的殿堂级体育场,也成为引领新时代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地标。

“过去,人流、车流、产业流全部聚集在这里,挤压城市空间。新工体引入了全新的城市秩序。”中和工体公司副总经理米宁说,工体外围现在有10万平方米的城市体育公园和3万平方米的湖区,公园将提供各类健身设施和休息区。“这里没有围栏,空间将回归城市和市民。”

在米宁看来,“城市客厅”将是新工体的城市功能属性,“可以看球、逛街、带孩子散步、健身,这里还会举办各类展览、公益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将进一步改善周边的整体环境。”

“两条地铁线路将与新工体商业空间对接,形成赛事、综合消费载体、体育公园、地铁公共交通体系相辅相成的文体消费流线。”米宁表示,新工体将成为助力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名片、新时代首都城市更新的生动范例。

漫长的岁月里,工体浸染着岁月的斑驳,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沧桑中,始终是一代代工体屹立在时代前沿的坐标。

哨声响起,群星闪耀;传承历史,延续辉煌。未来,新工人体育场将承载更多体坛辉煌时刻,也将见证更多新时代的辉煌。

江原FC vs 全北现代:激情对决,谁能笑到最后?

**火热状态对决!** 江原FC携主场之利,李尚宪领衔的锋线能否再次点燃胜利之火?连续4轮不败,主场战绩傲人,江原FC状态正盛!

**全北现代新帅上任,士气大振!** 金斗铉执掌帅印,全北现代能否在客场迎来转机?尽管客场战绩平平,但新帅的加入无疑为球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数据分析**:江原FC进攻火力全开,场均2球的恐怖效率让人胆寒;而全北现代虽有起伏,但整体实力不容小觑,新帅的战术调整或成关键。

**历史交锋**:两队近5次交手,江原FC以3胜2负略占上风,本赛季首回合更是客场3-2战胜全北现代,心理优势明显。

️ **主场优势**:江原FC近10个主场5胜4平1负,不败率高达90%,主场龙的气势能否延续?

**防守端隐患**:江原FC防守端问题不容忽视,场均接近2球的失球数,全北现代能否抓住机会?

**预测**:江原FC主场强势,全北现代新帅上任,两队均有取胜之机。一场激情四射的对决即将上演,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抖音短视频:北京现代球队 北京工体:从传统到现代,打造国际一流足球场,见证世界顶级赛事抖音短视频:北京现代球队 北京工体:从传统到现代,打造国际一流足球场,见证世界顶级赛事

#江原FC #全北现代 #足球预测 #韩职联 #激情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