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为什么时常出现“丁达尔现象”?
似乎每次去大理,都可以在洱海边看到丁达尔现象。
天空蓝的不通透,云层厚厚的压的很低,有些许黑,些许阴沉,但仍然温柔地把想要下场大雨的念头收回。太阳还在,在云层后面拼命挣扎着想要找些存在感,于是瞬即穿过云层的缝隙,将自己所有的光芒倾泻而下。
这种倾泻,有着完美而又具象的形状,有人说是“电筒光”,也有人说是“扫把光”,更有甚者,直接给其加上了神性色彩——“耶稣光”。
但其实,这就是丁达尔现象。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而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也许是大理有苍山洱海,也许是大理的空气很好,空气中氧离子,湿度含量非常高。据了解,大自然中只有那些空气特别好,如森林,湖泊,湿地才能经常看到丁达尔效应。
高中化学有讲,胶体的胶粒直径在1-100纳米,光线通过时形成漫反射,从而能够观察到明亮的通路。空气中水蒸气达到一定程度结合其他微粒形成气溶胶,容易观察到丁达尔现象。还有一些如雨后浑水,灰尘大的房间等等也能看到。
丁达尔效应是指光的慢反应吗?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被称为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丁达尔现象是1869年由英国科学家约翰·丁达尔率先发现的。光通过云、雾、烟尘也会产生这种现象。
丁达尔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人们常说的“阳光洒向大地”,这里的“阳光”就是丁达尔现象;当人们漫步在林间小道,抬头仰望天空,阳光透过树叶的孔隙倾泻而下,一束束打在人们身上,这也是丁达尔现象。
不是
丁达尔效应(Tyndall effect),又称丁达尔现象,是指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其原理是光被悬浮的胶体粒子(例如:乳剂、混悬剂)散射。英国物理学家John Tyndall是首位对此现象深入研究的科学家。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中粒子的光散射,也被称为Willis–Tyndall散射,类似于瑞利(Rayleigh)散射。在丁达尔效应下,波长越长,透射越多,而波长越短,通过散射反射越广。当光散射颗粒物质分散在其它透光介质中时,如果单个颗粒的直径大约在40-900 nm之间,即稍微低于或接近可见光波长(400-750 nm)时,可以看到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不是光的折射?
是,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Tyndall effect)或者丁泽尔现象、丁泽尔效应、廷得耳效应。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液粒子直径一般不超过1 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直径在1~100 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丁达尔现象都有什么光?
丁达尔光是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Tyndalleffect)或者丁铎尔现象、丁泽尔效应、廷得耳效应。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真溶液粒子半径一般不超过1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半径在1-100nm。
1869年,丁达尔发现,若令一束汇聚的光通过溶胶,则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丁达尔效应。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类似于这种自然界现象,也是丁达尔现象。
拍摄要点:点测光最有效
1.选择正确的拍摄时间和位置。要拍摄这种光线,选择时间和拍摄位置非常重要。拍摄这种光线,一定要有遮挡才能看到,比如云彩挡住太阳,光束从云彩边缘透射出来。或者是光线照射在树林或者城市建筑上,透过树林的空闲或者建筑之间的空隙透射出来。在有薄雾的时候,这种效果更明显。拍摄时间一般集中在早晚,特别是早上太阳刚升起的前后1个小时左右。光束效果从弱变强,直到太阳升高,光线变白,最后光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