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爆炸发生后,马克龙冒险去黎巴嫩访问却遭到围攻和指责?
一座“特工多于美女”的城市,一场意外的大灾难,贝鲁特一下子成为大国角力的“战场”,各种“秀”纷纷登场,马克龙如世界领袖般登场,一下成为了其中的主角。
1、特工多于美女的贝鲁特
黎巴嫩处在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之前是中东地区唯一的基督教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犹如钉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夹缝里的一枚楔子,成为国际事务中多方博弈战场。
更由于贝鲁特杂糅在一起的复杂的民族、宗教和政治势力,成为中东问题的一个脉门,自然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一个战场。
有一种说法:贝鲁特的特工比美女还多。曾有一部电影《贝鲁特》,讲述的就是这方面的故事。
2、“看戏不怕台高”的美利坚
在爆炸发生后不久,远在万里之外的特朗普表示,根据他的情报,这次爆炸是一次“袭击”。
他的话引起一片哗然,在事情刚刚发生的情况下,建国同学如此仓促地断定为袭击,意欲何为?
他是嫌这个世界还不够乱吗?他这是又想将脏水泼向谁?
他的话立即引来一片置疑,于是,第二天他又改口了,称尚不能断定是攻击。唉,反正他自煽耳光的事做的多,也不差这一次。
3、急于“刷存在感”的法兰西
大爆炸后的8月6日,马克龙突访贝鲁特,成为大爆炸后第一个去现场的外国元首。
值得注意的是,访问期间,马克龙呼吁黎巴嫩要进行一次“政治改革”,如果不改革,“黎巴嫩将继续沉沦”。
这话,怎么听怎么像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向下属训话,越看越胡涂。
一战后,黎巴嫩曾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地。
虽然1943年黎巴嫩独立了,但两国内还是存在紧密的联系,尤其,它还是法国插手中东事务们桥头堡。
因此,黎巴嫩发生这么大的事件,马克龙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刷存在感的大好机会,于是前去贝鲁特过了一把“世界领袖”的瘾。
而现场失去亲人的人们,愤怒地表达了不满。当然,这种不满不是针对马克龙和法国,而是针对黎巴嫩,也许希望马克龙对其施加压力。
4、改了口的黎巴嫩
此次大爆炸发生之初,黎巴嫩当局对外宣称是一场“意外事故”,但昨日,黎巴嫩总统奥恩突然表示,爆炸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受到火箭弹、炸弹或其他行为的干扰。
这话什么意思?不排除受到了攻击!
开始“带节奏”了!不知哪个倒霉蛋会被点名。
这次大爆炸,会打开中东的潘多拉魔盒吗?但愿不会!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8月4日发生了巨大爆炸,目前,已经造成145人死亡,近5000人受伤,据了解,此次爆炸发生在贝鲁特港口,是由一座存放硝胺等化学原料的仓库引发的,爆炸能量不亚于一枚核弹。
此次爆炸迅速引来国际社会关注,许多国家都发电慰问,但是有一个国家与众不同,它就是法国。在爆炸后的第三天,法国总统马克龙放弃休假,专程来到贝鲁特,慰问当地民众。这也是爆炸发生后第一位访问黎巴嫩的外国元首。
马克龙的到来让当地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找到了发泄口,犹如受虐待的孩子找到了靠山一样,黎巴嫩民众纷纷诉说政府无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样的情绪具有传染性,渐渐地,演变成游行示威,不仅指责黎巴嫩政府,也将矛头对准马克龙,为什么不帮助黎巴嫩来一场改革呢?甚至有人向马克龙哭诉道:“不要忘了黎巴嫩这个儿子呀!”
那么,法国与黎巴嫩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说来话长,黎巴嫩地处中东要地,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拿破仑时期,法国势力就已染指到黎巴嫩,一战后,黎巴嫩彻底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两国之间在经贸交流上密切。
1943年,黎巴嫩独立,但是,这并没有摆脱法国的影子,法国依旧在黎巴嫩有着无形的影响力,在黎巴嫩,法语是必修课,有40%的黎巴嫩人会说一口流利的法语,贝鲁特甚至有着“中东巴黎”之称。而黎巴嫩上层人士甚至以赴法国生活为潮流,至今,有25万黎巴嫩裔在法国生活,爆炸发生后,许多人聚到巴黎铁塔进行祈祷,其中有很多人都是黎巴嫩裔。
黎巴嫩的光景是一年不如一年
在中东这个战火纷飞之地,相比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还算是比较安全,按理来说,黎巴嫩的经济应该发展很不错,但事实却让人大吃一惊。黎巴嫩的经济甚至不如战后的伊拉克,首都贝鲁特高达30%的失业率,一天中有20个小时处于停电状态,普通人的生活难以为继,政府债台高筑,连12亿美元的外债都无力偿还。
这一切都源于当地政府的效率低下,黎巴嫩一方面深受法国殖民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伊斯兰势力的掣肘,总统来自于基督教的马龙派,总理来自于伊斯兰逊尼派,议长来自伊斯兰什叶派,想想看,这样的政府怎么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呢?
此次大爆炸只会雪上加霜
贝鲁特港口是黎巴嫩最大的港口,全国60%的进口商品都要经这个港口进入国内,如今,这次爆炸让这个港口几近报废,不仅如此,港口的粮仓在爆炸中也受损严重,剩余的粮食也由于化学污染不能食用。
民众的情绪在此刻被点燃,对当局的不满在此时爆发,而马克龙的到来为民众提供了发泄的通道,甚至不惜自降国格,将黎巴嫩比作是法国的儿子,以求马克龙帮助黎巴嫩进行政治改革。
但是马克龙也不是傻子,他此次来黎巴嫩并不是真正为了帮助当地民众,而是在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中东一直都是美俄的角力场,法国作为曾经的欧洲一霸,如今也想在中东分一杯羹,那么如何重返中东便是关键。
这场爆炸对马克龙来说,简直是因祸得福,既让国际社会看到了法国和黎巴嫩的“宗主关系”,也在当地民众之间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并且当地民众的反响还不错。不虚此行啊。至于当地民众提出的改革需求,马克龙也是嘴上应付一下了事。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心里想的永远都是利益,马克龙此次出访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他承诺给黎巴嫩的援助,到底如何兑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一次法国总统马克龙到黎巴嫩去访问,在第一时间就提出了让政府改革的要求,当然这也就是定性这次爆炸是由于黎巴嫩政府监管不力造成的。爆炸发生后有很多人指责是以色列的f-15战机发射了导弹引起的,为此还伪造了视频。马克龙此行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黎巴嫩的问题,而是防止美国等国家插手中东局势,所以他把问题定性成了黎巴嫩政府对化学品监管不力。当然黎巴嫩政府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指责西方国家干涉,或者是以色列制造了这次爆炸。
既然这件事情现在已经这么定性了,那么人们也就以为这次爆炸事件真的是黎巴嫩政府不作为导致的,所以黎巴嫩的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政府。
截至目前,贝鲁特爆炸已经造成了137人死亡,将近5000人受伤,这些受伤的人中还有40名法国人。在8月6号,马克龙表示一定要帮助黎巴嫩度过难关,他在访问杰美扎基督教社区的时候,有很多民众高喊让法国救救黎巴嫩,同时希望现任政府能够下台。有一个人还告诉马克龙,黎巴嫩人民始终都是法国的儿子,由此可以看出,黎巴嫩和法国的关系确实是非常不一般。最近几年欧洲对黎巴嫩的援助多大200亿欧元,但是这些援助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那么法国总统马克龙为什么希望黎巴嫩进行改革呢?
首先,历史上法国曾是黎巴嫩的宗主国,为了保证黎巴嫩的政局稳定,法国一直在不断的提供援助,不过法国并不希望黎巴嫩变得更加宗教化。
而是希望黎巴嫩能够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和欧洲合作,让黎巴嫩政府和社会变得更加西方化,这样的目的也是便于法国在中东地区发挥影响力。
如果黎巴嫩这个国家被真主党等组织控制了,就等于说黎巴嫩这个国家世俗化失败,这样不利于欧洲势力范围在中东的扩张。以前法国曾支持叙利亚反对派,也是为了在中东地区施加影响力。欧洲对中东的援助主要就是想在中东地区站稳脚跟,这就是马克龙为什么希望黎巴嫩政府进行改革的原因。
其次,中东地区的局势错综复杂,一方面是伊朗的势力很大,另一方面是土耳其太激进,这两个国家现在是越来越宗教化,美国政府现在对中东爱搭不理,死守着伊拉克不走,但是在伊拉克也不受欢迎。欧洲非常想在中东地区找到立足之地,黎巴嫩是和法国关系最好的国家,这次发生的爆炸事件,可谓给了马克龙和法国一个良机。
由于此前马克龙指责黎巴嫩政府不进行改革,而黎巴嫩领导人并不同意,所以这一次算是打了黎巴嫩领导人的脸。在上个月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布访问法国的时候曾控诉法国外长对黎巴嫩政府改革缺乏了解,这一次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民众交流之后,让现任的黎巴嫩政府颜面无存。
可以说这次黎巴嫩的大爆炸让法国总统马克龙找到了很好的机遇,一方面是让黎巴嫩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是阻止美国的势力进入中东。不得不说马克龙这次很好的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也展现出了一种大国领导人的风范。
但是马克龙能有机会发挥,主要原因还是现在法国要和俄罗斯进一步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俄罗斯给了法国发挥的空间,现在俄罗斯默认欧洲在中东地区发挥影响力,以便把美国赶走。
贝鲁特爆炸事件对黎巴嫩的影响很大,这次的爆炸一共造成30万人无家可归,很多人预测未来黎巴嫩将会出现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这导致很多黎巴嫩人失去了信心。欧洲确实能够帮助黎巴嫩渡过难关,因为现在欧洲的疫情防控的还算不错,所以在这个关键时期让黎巴嫩政府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有一些人想把这次的爆炸定型成袭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第一时间就说了这样的话。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将访问中东欧国家,这就直接暴露出美国想在中东地区发挥影响力的企图,但是法国没有给美国机会。蓬佩奥现在准备去中东欧国家寻找可以利用的时机,然后炒作一下国外的问题,转移一下国民的注意力,以帮助美国总统特朗普赢得大选。
在法国和俄罗斯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下,美国很难介入中东事务,在中东欧地区也难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