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速铁路的发明家?
您好,高铁不是中国发明的,而是引进技术的。
世界上首条出现的高速铁路是日本的新干线,于1964年正式营运。日系新干线列车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驶在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营运速度超过每小时200公里。
日本在二战之前已经建设起全国畅通的国营铁路干线网。对于这些干线铁路,在日本通称为“本线”。
战后5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复兴阶段。原有的铁路线路不够用了,特别是在东京与大阪之间。因此“国铁”内部开始商讨解决的办法。
一派主张,在原有的“本线”的复线铁路旁边再加铺复线铁路,被称为“增线派”。另一派主张,干脆铺设新的线路。为了有别于现有的铁路,称之为“新干线”。
高铁站凌晨几点可以进站?
每个火车站不一样,要看车次排班,有的火车站是早上6:00就可以进站刷身份证到候车室等待检票乘坐高铁、动车,有的火车站是8:00才可以进站刷身份证到候车室等待检票乘车。
高铁在凌晨0点到6点之间停运。
凌晨0点到6点是各个段对设备的检修时间,从而保证高铁的安全运营。在这段时间,高铁各类设备都要进行检修,主要包括:工务段要对线路进行检查,供电段要对供电设备(如供电网)进行检查,信号段要对信号进行检查,另外,动车组列车也需要回库进行检修和维护。
高铁线路全封闭、速度快,突然来车,工人们就算是拉着防护栏也会被吹走。所以高铁夜间采取的是“垂直天窗”,夜间进行检修维护而不运行。
高铁发展历史
早在20世纪初前期,当时火车“最高速率”超过时速200公里者寥寥无几。直到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系统开通,是史上第一个实现“营运速率”高于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系统。
世界上首条出现的高速铁路是日本的新干线,于1964年正式营运。日系新干线列车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驶在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营运速度每小时271公里,营运最高时速300公里。
东京和东京都有什么区别?
“东京都”的范围更广,“东京”是特指日本的首都。
“东京都”则是一个行政区域是由23个特别行政区和26个市、5个町、8个村所组成的自治体,日本共有一都、一道、二府、43县(一都就是指东京都)。
范围不一样的区别,东京仅仅一个城市,东京都是好几个城市连城一片的大范围区域
东京就是指单一的城市,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三重中心都在这里。而东京都由23个特别区(东京23区)、26个市、5个町、8个村组成,面积2188平方公里
东京是一个城市,而东京都则是一个行政区划,这是两者的区别。东京就是日本的中心,无数日本人的向往之地,日本的超级都市,全球10大城市之一。东京都,就是“东京23区”加上多摩地方、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地区共同组成日本一级行政区,也是日本都道府县中唯一的都。东京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东京都一直是世界上GDP最高的城市。直到2013年被纽约超过。
东京有1300多万人口,第二名是大阪有267万人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谢谢邀请,日本是一个位于东亚地区的群岛国家,全国主要有本州岛、北海道岛、九州岛和四国岛等四个大岛和六千多个小岛组成,其中本州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本州岛的面积约为22.8万平方千米,而日本全国的总面积也就约为37.8万平方千米,日本是一个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国家,其人口总数约为1.25亿人,也就是说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356人每平方千米,是一个人口十分密集的国家。
实际上,由于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由于板块强烈碰撞挤压,所以日本的地势十分崎岖,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1%,日本平原面积十分有限,主要分布在岛屿的四周。从地形角度来看,平原地形是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形条件,所以,日本的人口多分布在岛屿四周地形相对平坦的区域,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对外交通便捷、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人口集聚和发展。
那么,日本面积最大的平原在哪里呢?日本最大的平原是位于本州岛中南部的“关东平原”,关东平原西部和北部连接山地,东部和南部临太平洋,总面积约为1.7万平方千米,也就相当于我国北京市的面积大小,但是对于多山地的日本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因此,关中平原地区是日本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东京就位于关中平原,其中“东京都”的居民数量超过1300万人,而整个“东京都市圈”的人口数量超过3700万人,约占日本总人口的30%,是日本的超级核心区域。
除了关东平原以外,日本还有一些面积较小的沿海平原分布,比如大阪平原就是的一个,大阪平原位于本州岛的西南部,北东南三面环山,西临大阪湾,平原总面积约为1700平方千米,面积约为关东平原的十分之一。大阪平原也是日本人口密集的区域,其中大阪的人口数量约为267万人,如果把附近的神户、京都、大津和奈良等城市都算上,整个京阪神大都市圈的人口数量超过1800万人,仅次于“东京都市圈”。所以,东京和大阪的人口差异,主要是自然因素决定的,特别是地形因素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