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汉语是否产生了极大的变异?
宋朝汉语跟现代汉语肯定有区别,元朝汉语跟现代汉语同样有区别,如果从这两个朝代的口语表述上看,到底是哪个朝代跟今天差别更大呢?
很多朋友可能想不到——元朝汉语跟今天差别更大。
如果不信,请听这么一段话:
这许多诸色民内,惟有这回回人每言:“俺不吃蒙古之食,上为天护助。”俺收服了您也,您是俺奴仆,却不吃俺底茶饭,怎生中?
这段就是元朝的白话文,是忽必烈在公元1279年颁布的一道圣旨,他用蒙古话颁布,汉人大臣用汉语记录,完全是汉语当中的口语形式,现代人看起来,大概意思应该能看懂,但是总觉得有点儿怪异,是吧1?
然后我们再来看忽必烈颁布的另一道圣旨:
休杀羊羔吃者,杀来底人根底打一十七下,更要了他底羊羔者。
请问您能听懂这是什么意思吗?没错,它是大白话,汉语大白话,可是写法古怪,意思难懂,还没有文言文表达得顺畅。
我们现在看元杂剧,那里面充斥着元朝人生活当中最常用的汉语,大多数能看懂,可是也有一大批让现代人初次见了一头雾水的词,例如“也么哥”(感叹词),例如“怎生中”(意思是“这怎么行啊”),例如“根底里不着”(意思是“完全没这回事儿”)……
可是我们再翻开《清平山堂话本》,那里面收录了很多宋朝话本,原滋原味的宋朝口语,现代人看起来,倒非常接近今天的北方口语,读起来基本没有障碍。
蒙元统治时期,蒙古人的“胡语”、阿拉伯人的“回回语”,与中原地区的汉语交叉污染,既为汉语带来了一些新词(例如“胡同”、“歹”),也让汉语口语变得有些难懂了,反倒没有宋朝口语明白晓畅。
当然,蒙元入主中原,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方汉语口音的差距。本来从五代十国开始,南北方汉语就逐渐加深鸿沟,蒙古人进一步加深了这个鸿沟。
受蒙元口语的影响,明朝皇帝朱元璋用口语颁布圣旨,也充斥着大量的元朝特征,既难懂,又怪异,不信请看这段话:
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
最后推荐两本书,一本《老乞大》,一本《朴通事》,这是元末明初教朝鲜人学说中国话的两本小册子,从中可以窥探到元朝口语的特色:
谁能救救淄博蹴鞠?
作为淄博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蹴鞠是足球的前身,它起源于2500年前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2004年世界足联正式确定世界足球起源地是淄博临淄。2015我们国家曾以国礼向英国博物馆赠送了蹴鞠。
蹴鞠作为淄博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这张名片并没显出多么亮丽,尽管当地作了不少努力,比如在足球起源地临淄建足球小镇。
开发蹴鞠产品,组织蹴鞠表演等等。
你提到谁能救淄博蹴鞠的问题,我想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发出有关蹴鞠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商品吸引顾客特别是外来旅游者。
另一方面,我想既然奥运会举办必须到奥运发源地取圣火,可不可以说服世界足联,凡国际足联赛事必须到足球起源地淄博取圣球,如果能这样淄博足球起源地这张名片就亮了。
再是,既然是足球起源地,让群众知道这张名片的贵重,兴起一股足球热,从娃娃抓起,只有在足球上创出一片新天地,对外才有说服力,不能只有足球起源地之名,无足球起源地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