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能这些年都卖出了哪些球员,卖出的球员组队能否有实力征战中超?
青岛中能现在已经从中超沦落到了中乙,本赛季在中乙依然没能获得升甲的资格。之所以造成青岛中能今天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俱乐部没有钱,只能依靠卖球员维持。青岛中能这些年卖出的球员完全可以组成一支球队,有实力征战中超。
青岛中能最近几年一直在卖球员,基本上每年都在卖队内的核心和有能力的球员,卖到现在球队内也基本没有可以卖的球员了,所以只能厮混于中乙。
青岛中能曾经卖出的最有名气的球员无疑为4大国脚。曲波、刘健、姜宁、郑龙。之后又卖出了实力派球员李帅、邹正、宋文杰、朱建荣、栗鹏、王伟、刘振理、宋龙、毛剑卿。U23小将刘军帅、钟义浩、王子铭。青岛中能卖出的这些球员完全可以组成一支球队征战中超,再买进3名实力派外援,在中超保级没有问题。
青岛中能作为一家小俱乐部,每年卖球员也是无奈之举,一方面俱乐部有着很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球员也想有更大的平台,更高的收入,所以青岛中能只能选择卖球员这种经营方式。
但是中能现在做的不好的是只卖球员,青训做的却不好,这些年并没有源源不断的涌现优秀的年轻球员,所以青岛中能把球员卖光了,导致现在无以为继。
大鹏老师坚持原创!您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评论!我给嫩数数门将李帅刘震理牟鹏飞。后卫栗鹏刘军帅刘健邹正王伟宋龙,中场姜宁郑龙钟义浩姚江山宋文杰王建文,前锋朱建荣毛剑卿王子铭。还有很多退役或砖中甲中乙中冠的。也很多。比如孙江山王君朱世玉许景杰李林峰还有很多。
中超俱乐部什么时候才能自给自足?成为真正的职业俱乐部?
想自给自足是需要客观条件的,并不是说自己想怎样都行。
纵观全世界的职业俱乐部,可以分为豪门和中小球队,收入包括商业推广、球票、转播收入、联赛分成等多个领域。
中超现在的转播权分成已经涨了不少,但是因为足协的瞎折腾,每天都在影响和干扰联赛的影响力,导致这个收入未来可能不稳定。
只靠这个没法自给自足,中小球队的球票收入没有保障,必须靠卖人。像青岛中能、辽宁宏运等球队,都曾经靠卖人养活了多年球队。
(青岛中能连续几年卖掉姜宁、郑龙、刘健、宋文杰、朱建荣等人。)
(辽宁连续卖掉了杨善平、胡延强、金泰延、孙世林等多个球员)
青岛、辽宁等球队连续多年靠卖人+商业赞助等可以维持球队运转,甚至有盈利,但问题是成绩越来越差,而且青训难以为继。
在欧洲固定的模式中,交易是阶梯式的,一层一层买卖,很多靠卖人盈利的欧洲黑店,都是到处挖掘半成品,培养之后卖出,更小的球队在更低的消耗中才会从真正的青训做起,一级一级不能断档。青岛辽宁等球队即使一直保持青训的强大,也不可能保持一直产出球星,必须需要时间积累,这导致这种模式根本没法维持,没有更小球队不断产出青训人才让他们吸收。同时,恒大、上港等球队还在不断争抢青少年资源,导致根源上都断了。豪门不光吃大鱼,把整个渠道都占了,中小球队怎么活。
恒大上港等豪门则有另外的问题,欧洲豪门的收入一个大头来自欧冠,欧冠的巨额分成加上商业效应,可以给各个球队带来巨额收入,他们每年夏天全世界参加热身赛,同样有巨额出场费。
亚冠现在的量级太小,没法提供巨额收入。这些球队想自给自足也非常困难。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广州恒大投资足球虽然花了上百亿,但他们靠足球获得的广告效应,绝对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恒大投资足球不亏,球队本身也不需要承担太多后果,这其实是中国足球的特殊模式。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满足了自给自足的要求。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在我们的体制下是不可能让一支球队靠自己来盈利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足协垄断了市场,如果按照国外俱乐部的赚钱模式来看,一般有这么几条,1.门票收入;2.周边产品;3.球队广告;4.电视转播权;5.球员转会收入。我们的球场都是地方政府的财产,一场比赛和球队的分配不是很清楚,但肯定不高,周边产品也很匮乏,只有球衣和围脖算是球队周边,但这个销售收入是否计算到球队收入也不得而知,球队广告基本上都是拥有球队的企业自己的广告还有球场周边的广告牌,这个收入应该属于球队一部分。电视转播这一块估计是不会给球队提供资金的。球员转会收入,这一点其实是那些中小俱乐部可以赚到钱的一个很重要途径,反而是那些财大气粗的俱乐部,在这方面时赔钱的。所以,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现在没有看到任何一直球队是赚钱的,未来也很难。上港俱乐部宣称去年是盈利状态,但我不相信。
第一,所有的俱乐部都不得有任何国资背景;第二,各俱乐部的注册资本是真实可查的;第三,足协所有管理人员其性质必须是通过俱乐部选举产生。不得兼有公职或企业职务。第四,国家体育总局只是政策和计划的监管机构,不得直接插手足球联赛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