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东单体育场66年变迁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品秋
今秋以来,重装开业的东单体育中心再度成为京城广大健身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地处市中心的东单体育中心,是明星的摇篮、体育爱好者的乐园,也是“三对三”篮球赛的发源地和青少年展现自我的秀场。与66年前那个坑洼不平的黄土场相比,如今的东单体育中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不变的,是这片体育场上延续半个多世纪的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1)白天“练脚头” 晚上看马戏
东单体育中心位于东单十字路口西南侧,原本是一块大空场,人们叫它“东大地”。 早年间,这里是外国驻军的练兵场,新中国成立前还做过临时飞机场。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大地一度成为集市货摊。195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出于对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视,决定在东大地修建一座体育场。体育场建有两个小足球场和三个篮球场,体育场北侧还有作为更衣室和会议室的几排平房,场子四周围有半人高的竹篱。(1957年3月12日《北京日报》4版,《东单体育场开放》)此时的体育场,场地施划并不规范,地面也坑洼不平,踢起球来“风中一头土,雨天满身泥”。(1996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东单体育场新貌初露》)
1957年3月12日,《北京日报》4版
尽管硬件设施简陋,但由于是当时城里为数不多开放给大众的运动场地,东单体育场很快就成为北京体育爱好者的天堂。北京市甲、乙级足球联赛、北京市篮球联赛、北京市排球联赛和市运会手球比赛等市级球类比赛纷纷在这里举行。
1956年,体育爱好者在未竣工的东单体育场打球。李晞摄
在各种球类项目中,最受欢迎的是足球,一到周末,来东单体育场“练脚头”的工矿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大中院校师生比比皆是。北京饭店队的教练、后来新中国第一代“国脚”史万春以及戏校队员裘盛戎等人都是当时的足球明星。协和医院球队全由医生、教授组成,别看他们平时一个个文质彬彬,可一走上绿茵场就显得凶猛异常。(2012年1月29日《北京晚报》29版,《最金贵的“草根圣地”》)
上世纪50年代,孩子们在东单体育场踢球。 李晞摄
上世纪50年代的孩子们喜欢来东单体育场,不仅因为可以踢球、看球,还因为这里可以看到精彩的杂技和马戏表演!一到夏天,中国杂技团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杂技团、马戏团经常在体育场搭起圆锥形的大布篷举行公演,演出时布篷内外围满了人。据本报1957年8月22日3版《广场上的杂技和马戏》报道,杂技演员的高空定车、顶竿、钢丝骑车、滑稽戏和动物表演的跳绳、跨栏、算算数等精彩表演,总能博得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1957年8月22日,《北京日报》3版
(2)改建后场地抢手 预约火爆
1963年,北京市委决定对东单体育场进行改建。改建后的运动场的西半部是篮球、网球区。这个区的南端是两个网球场,北端包括四个标准篮球场和两个面积较小、供少年体育爱好者使用的篮球场。体育场的东部是田径区。中间是一个足球场,围绕在足球场周围的是300米长的跑道。此外还有五个供跳远、三级跳远、跳高、撑竿跳高使用的沙坑。市园林局在体育场新植毛白杨、馒头柳、榆叶梅等树木共计1500多株。(1963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2版,《东单广场兴建体育场》)运动场四周建有深绿色的石柱铁栏杆围墙,场内还安设了上下水管道,方便市民在雨季照常进行体育活动。(1963年12月17日《北京晚报》4版,《东单广场将建一座体育场》)
1963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1964年元旦,新建成的东单体育场正式对市民开放。数千名观众在这里观看了为庆祝体育场落成举行的精彩足球赛。开放后,需要使用体育场设备的单位或个人去体育场登记室登记,由体育场排定使用顺序。除租用篮、足球或正式练习、比赛场地需交纳租金外,其他一律免费。(1964年1月2日《北京日报》2版,《东单体育场竣工》)
体育场开放仅一年多,每天就有一千多人来活动。周末和节假日场内进行的各项球类比赛,免费观看,吸引观众有时多达一万人。经常到这里活动的单位有一百多个,其中在这里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学校就有37个。东城区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也将训练场设在这里。上世纪60年代的东城体校颇具规模,足球班、篮球班、田径班的学员都不少,后来的足球国脚李辉、篮球国手张卫平等都曾在此训练。可以说,这时东单体育场的场地利用率已经相当高,对推动附近单位的体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场地十分抢手,健身爱好者如果要在星期日租用场地,星期一就要预约,业余体校上课和群众活动也出现了冲突。为了更合理地安排场地使用,东单体育场的领导和职工对群众来场活动的时间、特点作了深入调查研究,通过采取入场登记发牌、指定场地、规定时间、事前预约等办法,在不影响体校上课的情况下,尽量保证了群众活动,提高了管理效率。(1965年11月1日《北京晚报》4版,《东单体育场面向群众改进管理工作》)
1965年11月1日,《北京晚报》4版
(3)首办武术馆 外国人也来学功夫
上世纪80年代,东城区体委在东单体育场设立了东城区武术馆,当时在全国都算是新鲜事。1980年,东城区武术馆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办的武术培训班十分受欢迎。首期培训班邀请了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王侠林、获得金质奖章的八卦掌运动员刘敬儒以及擅长形意、螳螂、长拳、查拳、太极的武林名人授课,报名的有五百多人,比预定的招收名额增加了一倍多。(1980年9月15日《北京晚报》4版,《东城武术培训班受群众欢迎》)当年暑期,东单体育场的早晨十分热闹:除了打球的、跑步的,又出现了五百多个打拳的人。他们清一色是青少年,排成整齐的队列练长拳,弯腰、踢腿、冲拳、亮掌,一招一式,非常整齐。(1980年8月10日《北京日报》4版,《东单体育场的“武术热”》)
1980年8月10日,《北京日报》4版
到了1988年,东城区武术馆已经声名远扬。建馆八年来,办了一千多期武术培训班,来自社会各界的学员达15万人次。给外国朋友开的班也已经办了10期,有十几个国家的300多名武术爱好者来这里学中国功夫。北京武术队近半数队员来自这里。(1988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4版,《成绩斐然的东城区武术馆》)
(4)大规模扩建 转型体育消费中心
为迎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1989年,东单体育场再次改建。改建后,成立了东单网球俱乐部;修建了一栋综合场馆楼,楼内设立了游泳、篮球、排球、武术、保龄球、网球、乒乓球、台球8个场馆。1990年6月,亚运会开幕式热气球在东单体育场首次试飘成功。
从1992年开始,东单体育场进行大规模扩建。1996年秋季竣工时,运动场馆的面积已从过去的1.5万平方米扩大到2.8万平方米,成为当时市中心规模最大的群众体育活动场馆。扩建后的东单体育场改名东单体育中心,每天可接待群众五千人次,同时开展十余项运动训练项目。(1996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1版,《东单体育中心竣工揭幕》)
1996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
新落成的东单体育中心不仅面积大,而且十分时尚。体育中心的游泳馆具有一个50米×25米10条泳道的标准泳池和一个10米×3米的儿童冲浪戏水池,戏水池里还有水滑梯,方便家长和孩子一起享受水趣。馆内安装四环立体声大视屏,游泳的人可以一边游泳一边看电影。游完泳,再去配备专业教练的健身房、受年轻人青睐的轮滑馆或者受中年人欢迎的保龄球馆继续玩。运动休闲过后,还可以在体育中心的附属设施里品美食、做美容、买体育用品等。那时的东单体育中心,已成为京城最早集训练、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体育休闲消费中心,是市民投资健康的一处比较理想的所在。(1997年5月21日《北京日报》8版,《东单游泳馆的故事》)
1996年扩建后的东单体育中心外观。(图片来源:东单体育中心)
(5)不仅是球星的舞台 更是青少年秀场
进入新世纪,东单体育中心渐渐成为体坛明星与体育迷交流的重要场所。2002年,“球王”贝利和“神奇教头”米卢相会在东单体育中心,现场指导小球迷们训练。2004年,“飞人”乔丹飞抵北京,到东单体育中心参加活动时,热情的球迷们居然将东单十字路口堵塞了。 在市场化模式运作下,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国际巨星如科比、詹姆斯、纳什等,都曾到东单体育中心与体育爱好者们一起参与活动。(2012年1月29日《北京晚报》29版,《最金贵的“草根圣地”》)
2017年9月15日,《北京日报》16版
不仅如此,现在流行于篮球爱好者中的“三对三”打法就发源于此。 早在“东大地”时期,由于场地有限,大家就发明出“三对三”篮球赛,输了就下,这样轮换得快,人人都有参与机会。后来,耐克赞助东单体育中心翻修了篮球场,创办了“日落东单”篮球系列赛。每个周日傍晚,众多篮球爱好者共聚一堂,打球健身。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落东单”赛事升级,更名为“下站东单”。中国三对三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也在这里举行,促进了篮球运动在全国青少年中的推广和普及。(2015年1月12日《北京日报》12版,《快乐周末 免费健身成常态》)
2023年“下站东单”比赛现场。(图片来源:东单体育中心)
东单体育中心的篮球场不仅是高水平的赛场,更是青少年们的秀场:从迷彩的球衣和头发到各色护腕和束发带,还有那一招一式、一举一动,无不彰显着孩子们的篮球风格,表达着他们对篮球的痴迷。场边,热力四射的DJ现场比拼打碟,Hip—Hoop音乐更加衬托出青少年的张扬个性。(2003年8月5日《北京日报》10版,《本市八百小队员加盟耐克斗秀场》)
在寸土寸金的长安街边,东单体育中心始终坚持“让老百姓进得来、玩儿得起”的经营方针。 21世纪初,外场的标准足球场地每人每小时收费为10元,北侧篮球场收费为每人每小时5元;南侧篮球场,交上15元钱,可以不限时地玩上一天。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专业的场地和设施,适中的价格,还有历史延续下来的品牌效应,让这里成为十足的人气儿旺地。(2006年8月8日《北京日报》12版,《京城第一街上的运动旺地》)
2006年8月8日,《北京日报》12版
为满足现行的抗震规范标准,东单体育中心2020年6月再次进行综合改造施工,于今年9月重装开业。人们期待,东单体育中心作为北京市中心内规模最大、活动项目最多、体育功能最齐全的体育场馆,延续专业、时尚、亲民的优良传统,助推“双奥之城”群众体育运动迈上蓬勃发展的新台阶。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东单体育场66年变迁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品秋
今秋以来,重装开业的东单体育中心再度成为京城广大健身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地处市中心的东单体育中心,是明星的摇篮、体育爱好者的乐园,也是“三对三”篮球赛的发源地和青少年展现自我的秀场。与66年前那个坑洼不平的黄土场相比,如今的东单体育中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不变的,是这片体育场上延续半个多世纪的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1)白天“练脚头” 晚上看马戏
东单体育中心位于东单十字路口西南侧,原本是一块大空场,人们叫它“东大地”。 早年间,这里是外国驻军的练兵场,新中国成立前还做过临时飞机场。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大地一度成为集市货摊。195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出于对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视,决定在东大地修建一座体育场。体育场建有两个小足球场和三个篮球场,体育场北侧还有作为更衣室和会议室的几排平房,场子四周围有半人高的竹篱。(1957年3月12日《北京日报》4版,《东单体育场开放》)此时的体育场,场地施划并不规范,地面也坑洼不平,踢起球来“风中一头土,雨天满身泥”。(1996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东单体育场新貌初露》)
1957年3月12日,《北京日报》4版
尽管硬件设施简陋,但由于是当时城里为数不多开放给大众的运动场地,东单体育场很快就成为北京体育爱好者的天堂。北京市甲、乙级足球联赛、北京市篮球联赛、北京市排球联赛和市运会手球比赛等市级球类比赛纷纷在这里举行。
1956年,体育爱好者在未竣工的东单体育场打球。李晞摄
在各种球类项目中,最受欢迎的是足球,一到周末,来东单体育场“练脚头”的工矿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大中院校师生比比皆是。北京饭店队的教练、后来新中国第一代“国脚”史万春以及戏校队员裘盛戎等人都是当时的足球明星。协和医院球队全由医生、教授组成,别看他们平时一个个文质彬彬,可一走上绿茵场就显得凶猛异常。(2012年1月29日《北京晚报》29版,《最金贵的“草根圣地”》)
上世纪50年代,孩子们在东单体育场踢球。 李晞摄
上世纪50年代的孩子们喜欢来东单体育场,不仅因为可以踢球、看球,还因为这里可以看到精彩的杂技和马戏表演!一到夏天,中国杂技团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杂技团、马戏团经常在体育场搭起圆锥形的大布篷举行公演,演出时布篷内外围满了人。据本报1957年8月22日3版《广场上的杂技和马戏》报道,杂技演员的高空定车、顶竿、钢丝骑车、滑稽戏和动物表演的跳绳、跨栏、算算数等精彩表演,总能博得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1957年8月22日,《北京日报》3版
(2)改建后场地抢手 预约火爆
1963年,北京市委决定对东单体育场进行改建。改建后的运动场的西半部是篮球、网球区。这个区的南端是两个网球场,北端包括四个标准篮球场和两个面积较小、供少年体育爱好者使用的篮球场。体育场的东部是田径区。中间是一个足球场,围绕在足球场周围的是300米长的跑道。此外还有五个供跳远、三级跳远、跳高、撑竿跳高使用的沙坑。市园林局在体育场新植毛白杨、馒头柳、榆叶梅等树木共计1500多株。(1963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2版,《东单广场兴建体育场》)运动场四周建有深绿色的石柱铁栏杆围墙,场内还安设了上下水管道,方便市民在雨季照常进行体育活动。(1963年12月17日《北京晚报》4版,《东单广场将建一座体育场》)
1963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1964年元旦,新建成的东单体育场正式对市民开放。数千名观众在这里观看了为庆祝体育场落成举行的精彩足球赛。开放后,需要使用体育场设备的单位或个人去体育场登记室登记,由体育场排定使用顺序。除租用篮、足球或正式练习、比赛场地需交纳租金外,其他一律免费。(1964年1月2日《北京日报》2版,《东单体育场竣工》)
体育场开放仅一年多,每天就有一千多人来活动。周末和节假日场内进行的各项球类比赛,免费观看,吸引观众有时多达一万人。经常到这里活动的单位有一百多个,其中在这里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学校就有37个。东城区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也将训练场设在这里。上世纪60年代的东城体校颇具规模,足球班、篮球班、田径班的学员都不少,后来的足球国脚李辉、篮球国手张卫平等都曾在此训练。可以说,这时东单体育场的场地利用率已经相当高,对推动附近单位的体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场地十分抢手,健身爱好者如果要在星期日租用场地,星期一就要预约,业余体校上课和群众活动也出现了冲突。为了更合理地安排场地使用,东单体育场的领导和职工对群众来场活动的时间、特点作了深入调查研究,通过采取入场登记发牌、指定场地、规定时间、事前预约等办法,在不影响体校上课的情况下,尽量保证了群众活动,提高了管理效率。(1965年11月1日《北京晚报》4版,《东单体育场面向群众改进管理工作》)
1965年11月1日,《北京晚报》4版
(3)首办武术馆 外国人也来学功夫
上世纪80年代,东城区体委在东单体育场设立了东城区武术馆,当时在全国都算是新鲜事。1980年,东城区武术馆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办的武术培训班十分受欢迎。首期培训班邀请了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王侠林、获得金质奖章的八卦掌运动员刘敬儒以及擅长形意、螳螂、长拳、查拳、太极的武林名人授课,报名的有五百多人,比预定的招收名额增加了一倍多。(1980年9月15日《北京晚报》4版,《东城武术培训班受群众欢迎》)当年暑期,东单体育场的早晨十分热闹:除了打球的、跑步的,又出现了五百多个打拳的人。他们清一色是青少年,排成整齐的队列练长拳,弯腰、踢腿、冲拳、亮掌,一招一式,非常整齐。(1980年8月10日《北京日报》4版,《东单体育场的“武术热”》)
1980年8月10日,《北京日报》4版
到了1988年,东城区武术馆已经声名远扬。建馆八年来,办了一千多期武术培训班,来自社会各界的学员达15万人次。给外国朋友开的班也已经办了10期,有十几个国家的300多名武术爱好者来这里学中国功夫。北京武术队近半数队员来自这里。(1988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4版,《成绩斐然的东城区武术馆》)
(4)大规模扩建 转型体育消费中心
为迎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1989年,东单体育场再次改建。改建后,成立了东单网球俱乐部;修建了一栋综合场馆楼,楼内设立了游泳、篮球、排球、武术、保龄球、网球、乒乓球、台球8个场馆。1990年6月,亚运会开幕式热气球在东单体育场首次试飘成功。
从1992年开始,东单体育场进行大规模扩建。1996年秋季竣工时,运动场馆的面积已从过去的1.5万平方米扩大到2.8万平方米,成为当时市中心规模最大的群众体育活动场馆。扩建后的东单体育场改名东单体育中心,每天可接待群众五千人次,同时开展十余项运动训练项目。(1996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1版,《东单体育中心竣工揭幕》)
1996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
新落成的东单体育中心不仅面积大,而且十分时尚。体育中心的游泳馆具有一个50米×25米10条泳道的标准泳池和一个10米×3米的儿童冲浪戏水池,戏水池里还有水滑梯,方便家长和孩子一起享受水趣。馆内安装四环立体声大视屏,游泳的人可以一边游泳一边看电影。游完泳,再去配备专业教练的健身房、受年轻人青睐的轮滑馆或者受中年人欢迎的保龄球馆继续玩。运动休闲过后,还可以在体育中心的附属设施里品美食、做美容、买体育用品等。那时的东单体育中心,已成为京城最早集训练、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体育休闲消费中心,是市民投资健康的一处比较理想的所在。(1997年5月21日《北京日报》8版,《东单游泳馆的故事》)
1996年扩建后的东单体育中心外观。(图片来源:东单体育中心)
(5)不仅是球星的舞台 更是青少年秀场
进入新世纪,东单体育中心渐渐成为体坛明星与体育迷交流的重要场所。2002年,“球王”贝利和“神奇教头”米卢相会在东单体育中心,现场指导小球迷们训练。2004年,“飞人”乔丹飞抵北京,到东单体育中心参加活动时,热情的球迷们居然将东单十字路口堵塞了。 在市场化模式运作下,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国际巨星如科比、詹姆斯、纳什等,都曾到东单体育中心与体育爱好者们一起参与活动。(2012年1月29日《北京晚报》29版,《最金贵的“草根圣地”》)
2017年9月15日,《北京日报》16版
不仅如此,现在流行于篮球爱好者中的“三对三”打法就发源于此。 早在“东大地”时期,由于场地有限,大家就发明出“三对三”篮球赛,输了就下,这样轮换得快,人人都有参与机会。后来,耐克赞助东单体育中心翻修了篮球场,创办了“日落东单”篮球系列赛。每个周日傍晚,众多篮球爱好者共聚一堂,打球健身。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落东单”赛事升级,更名为“下站东单”。中国三对三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也在这里举行,促进了篮球运动在全国青少年中的推广和普及。(2015年1月12日《北京日报》12版,《快乐周末 免费健身成常态》)
2023年“下站东单”比赛现场。(图片来源:东单体育中心)
东单体育中心的篮球场不仅是高水平的赛场,更是青少年们的秀场:从迷彩的球衣和头发到各色护腕和束发带,还有那一招一式、一举一动,无不彰显着孩子们的篮球风格,表达着他们对篮球的痴迷。场边,热力四射的DJ现场比拼打碟,Hip—Hoop音乐更加衬托出青少年的张扬个性。(2003年8月5日《北京日报》10版,《本市八百小队员加盟耐克斗秀场》)
在寸土寸金的长安街边,东单体育中心始终坚持“让老百姓进得来、玩儿得起”的经营方针。 21世纪初,外场的标准足球场地每人每小时收费为10元,北侧篮球场收费为每人每小时5元;南侧篮球场,交上15元钱,可以不限时地玩上一天。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专业的场地和设施,适中的价格,还有历史延续下来的品牌效应,让这里成为十足的人气儿旺地。(2006年8月8日《北京日报》12版,《京城第一街上的运动旺地》)
2006年8月8日,《北京日报》12版
为满足现行的抗震规范标准,东单体育中心2020年6月再次进行综合改造施工,于今年9月重装开业。人们期待,东单体育中心作为北京市中心内规模最大、活动项目最多、体育功能最齐全的体育场馆,延续专业、时尚、亲民的优良传统,助推“双奥之城”群众体育运动迈上蓬勃发展的新台阶。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