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壬午兵变”是怎么一回事?
“壬午兵变”是朝鲜王朝后期所发生的一场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场兵变迅速推翻了当时朝鲜王朝的实权者闵妃集团,然而因为清朝等派遣大军镇压,仅仅一个月就被清朝平定。
更何况,壬午兵变的局限性非常大,并没有驱逐列强在朝鲜王朝的势力,也没能改变封建体系,更引发了后来的“甲申政变”等,引起了朝鲜半岛近代的大洗牌。
朝鲜王朝几乎与明朝同时开国,历经明灭清兴,直到近代列强入侵后,与清朝同样闭关锁国的李朝的安静日子也被打破。
李朝末期王室嫡脉绝嗣,与清朝一样,当时朝鲜王朝从宗室选了李熙也就是后来的高宗入嗣。不过大权都掌握在了李熙的父亲兴宣大院君李罡应手中,高宗如同傀儡。
李罡应是著名的顽固保守派,奉行“闭关锁国”的同时,大规模扩建景福宫,攻击外国列强,又大规模清绞各地的势道家族。大院君的做法使得其真正做到了里外不是人,李朝内外都相当厌恶。
而作为高宗李熙正妻、大院君儿媳妇的闵妃,在后宫并不得宠。但非常有头脑心机的闵妃,最终却成功发动宫廷政变,强迫公公李罡应退出朝堂,大权重新回到高宗与闵妃手中。闵妃掌权后,亲近日本、清朝,大规模裁撤旧制,模仿清朝洋务运动一样进行了各种所谓的“改革”。
不过闵妃的做法非但没有让李朝富国强兵,反而得罪了更多外部势力,同时日本等入侵使得李朝财富加速外流,各种矛盾剧烈激化。最终,因为李朝军中粮饷被克扣,引爆了一切。
虽然壬午兵变声势浩大,但清朝日本纷纷派兵干涉,不到一个月这场兵变就被压制了下去。而清朝派遣去李朝的人,就是后来著名的袁世凯。朝鲜王朝也就是袁世凯的发迹之地。
19世纪中叶,中国被两次鸦片战争重开国门之后,其附属国朝鲜也收到冲击。为了应对内外交困的局势,1863年开始,朝鲜国王高宗的生父大院君总理朝政,决心“刷新弊政”。与邻居日本一样,大院君同样提出了“富国强兵”方针,要通过改革充实国家财政和加强国防力量。
大院君的经济改革措施是建立在农本主义基础上的。为了消除还谷制的弊端,下令实施《社仓法》,减轻农民负担并充实国家参政。军事方面,大院君积极鼓励研制新舞器。他下令参考中国的洋务书籍(包括魏源所著《海国图志》),并引进佛郎机炮进行模仿制造。在政治方面,大院君裁撤书院,废除备边司,有力打击了横行地方的两班势力,打破门阀党派、采取任人唯贤的人事政策。
然而大院君的改革不涉及促进工商业、矿业、对外贸易等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方面。其政治目的也无非是强化王权,对于民众权利仍然保持无视的态度。十年改革之后,明治维新取得初步成功的日本开始进行干涉,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的《朝日修好条规》(江华岛条约)标志着朝鲜没能免去半殖民地化的命运。大院君被迫下野,取代而至的是高宗的王妃、闵妃为幕后掌控者的势道政权。
闵妃势道政权从外戚专权利益出发,全面否定大院君十年改革政策。虽然也关注并采纳一些近代文物器械,但其保守特性及其试图进行更彻底政治制度改革的激进开化派不满。事实上,大院君下野之后朝鲜经济很快开始崩溃,社会从上到下都变成了火药桶。
壬午兵变本身过程比较简单。由于财政困难,连续十三个月发不出军饷,并且日本训练的新式军队别技军横行霸道,激起了士兵们的不满,在汉城士兵柳春万、金长孙的带领下捣毁官府、包围王宫,将闵妃赶了出去。起义很快得到朝鲜民众的支持,很多民众加入起义军,他们烧毁日本公使馆,拥护大院君重新掌权。但大院君在位只有一个多月,便遭到日本和清政府的干预,派兵帮助闵妃镇压起义军,闵妃于是再次掌权,之后实行更加严酷的封建统治。闵妃后来与不断深入侵略朝鲜的日本之间发生冲突,最终被日本浪人残忍杀害,这使得闵妃在后世朝鲜历史评论中形象变得高大起来。但她从政治家角度而言,和慈禧一样是很失败的。
谢谢邀请!
近代朝鲜的壬午兵变发生于1882年,因为当年是农历的壬午年,所以得名。
(清末《点石斋画报》刊登的新闻画:壬午兵变)
背景
壬午兵变的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朝鲜王国内部的高层政治斗争。即当权的国王李熙、王妃闵氏,乃至闵姓外戚集团,与过气的国王的生父大院君李是应之间的权争。
(朝鲜国王李熙)
在李熙大婚亲政之前,朝鲜的国政类似于清王朝的垂帘听政,事实上是操控在国王的生父大院君手中。而当国王大婚亲政后,国王生性懦弱,大计都是出自王妃闵氏,以至于朝鲜国政大权主要操控到了闵姓外戚集团手中。大院君一直意图翻牌,在寻找着机会。
导火索
激发壬午兵变的导火索,和日本有一定关系。朝鲜1876年和日本订立外交条约建交,之后开始雇佣了一批日本顾问帮助朝鲜实施近代化改革。
当时在闵妃等外戚集团看来,大院君背后的靠山是清王朝,所以外戚集团加意联络日本,想要以此来制衡大院君。而对于老派的亲华、保守派人物大院君看来,日本人介入朝鲜的政治、军事生活,简直太为可恶。
兵变
当时,由日本帮助朝鲜编练新军,称为别技军,俸饷优厚,本来就引起了朝鲜旧式军队的不满。1882年,朝鲜旧军欠饷多月,引起底层士兵的怒火。当年的7月9日,朝鲜京军武御营等部发放军粮,结果大米中夹杂了大量的砂石麸糠,一些士兵拒绝领取,引起冲突。事后在大院君势力的暗中鼓动下,7月23日爆发大规模的兵变,即壬午兵变。
(朝鲜大院君李是应)
暴动的士兵的政治导向非常明确,一方面去攻打日本使馆,一方面是要捕杀闵妃和外戚权贵。最终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国王李熙宣布将政权交给大院君。
清王朝干预
而就在此时,清王朝决定进行强力干涉。当时正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守制,由淮军将领张树声署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对于朝鲜突发的事端,张树声的处置态度要比李鸿章火爆得多,调动淮军吴长庆部庆字军精锐,同时派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率领军舰护卫,前往朝鲜迅速平乱,以防日本借机生事。
张树声的处置虽然果断、快捷,但是处理方式却很怪异。丁汝昌、吴长庆等抵达朝鲜后,竟然设计将大院君捕获,送回直隶保定软禁。此举事实上是清除了朝鲜高层最主要的亲华派人物,可谓是亲者痛仇者快。
自大院君被捕,壬午兵变平息后,朝鲜国内政权重新操于闵氏外戚集团手中,在对外态度上日益亲日,由此才引发了后来1884年发生的甲申事变。